![]() 紫帽金粟洞
金粟洞禪寺,位于泉州市區西南方向紫帽山麓,始建于唐代。紫帽山海拔517.8米,為古泉州四大名山之一。寺周邊有凌霄塔、宋摩崖石刻、百字“心”金粟洞石鼓、一通陳子峰讀書處等歷史古跡,其中以宋宗寶、趙師怒、趙師耕等提名石刻為著,乃泉州市文物保護項目。 金粟洞禪寺開山祖師俗名“鄭文叔”(法號未詳)。據傳鄭文叔系員外出身,拜當朝佛家大師潛心修行,后變賣家產傾資建成紫帽山禪寺,取名“金粟洞”。金粟洞禪寺衍出曹洞宗系,派系人員眾多,除部分在金粟洞居住外,另有分布在金仙堂、泉州的金剛亭等。北宋期間金粟洞禪寺香火最為鼎盛,宋太祖趙匡胤曾書有“金粟之洞”的碑刻,由于歷史原因碑刻遭到破壞?,F存“金粟洞”大門的石柱記載了清朝宣統年間“覺津”大師重修記錄。覺津大師南安石井后湖人氏,自幼拜“桂留”為師,潛心佛法,覺津大師主持金粟洞禪寺期間率眾弟子開發有山林兩百多畝、茶園六十畝、菜地十多畝,現有山界清楚。 文革期間,寺廟遭遇嚴重破壞,寺門衰落。至八十年代初,政府落實宗教政策。如意、如滿大師在菲律賓掛念自己的祖寺金粟洞無人主持,四處查詢文革流落的徒弟“心月”(郭晏姑,惠安百崎人),得知心月姑仍獨身素食居于老家,遂來信委其住持金粟洞。心月姑進駐祖寺,并主持重修現今寺廟。在交通不便的情況下,他們以種茶制茶,種菜維持寺廟生計。歷時多年得于完成修建工作。1993年心定法師籌資重修凌霄塔。1996年在心月姑、宗純法師的主持下,開始著手修筑盤山公路。在市、鎮各級政府支持下,2002年盤山公路竣工,為信眾提供了交通方便。2003禪寺建設大型齋堂,倡導素食文化,為信眾提供素食齋飯,金粟洞成了現代人朝拜休憩的世外桃源。目前金粟洞正著手向政府申請規劃建設佛教文化旅游圣地,利用紫帽山悠久的釋家文化和山中美麗的自然環境更好地服務民眾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