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慈善的未來:要找到“身邊的發力點”瀏覽數:588次
近日,第三屆“CCTV慈善之夜”晚會在央視播出,十位“2015年度慈善人物”正式評出。 其中既有慈善明星姚明,又有隆力奇集團董事長徐之偉,但更多的慈善人物卻更像是我們的“身邊人”,這打開了普通人參與慈善的通道,“慈善也是一種生活方式”,而背后也是中國慈善理念的升級。 比如,這次評出的“2015年度慈善人物”孫雪梅,這些年來,未成年女孩(特別是幼女)遭受性侵的案件挑動著社會敏感的神經。人們憤怒,人們譴責,但似乎與改變現實總有那么一層玻璃天花板。曾經是媒體記者的孫雪梅,于2013年6月與全國各地百名女記者聯合發起“女童保護”公益項目,致力于兒童防性侵教育,去年“女童保護”升級為專項基金。如今“女童保護”團隊已走進全國25個省份,直接面對12萬余名兒童開展防性侵講座;“女童保護”還參與推動“廢除嫖宿幼女罪并入強奸罪”,多次發布性侵兒童案件統計及防性侵教育調查報告、召開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座談會等,呼吁健全和完善兒童防性侵方面的法律和制度。 在社會的痛點上耕耘,把愛心施加在這個社會最無助的女孩身上,把那些最該傳授給孩子的自我保護知識教給孩子,讓敏感話題脫敏。這是微慈善、在地慈善的柔軟的力量。 其實,我們可以發現,慈善有時不需要做出太多驚天動地的事情,而是要腳踏實地能夠找到一個發力點,深耕細作,持之以恒,或者是改變一個村子的貧困面貌,或者是給一個特定的人群搭起一片小小的晴空,比如孫雪梅的“女童保護”,比如白瑪央金的“母親健康快車”。 而怎么找到這么一個細分領域,發揮慈善的最大邊際效益,讓陽光照進現實,同時還讓公眾接受,并且符合法律法規,卻并非易事。 佛家講的布施,不僅包括金錢,而且還可以是“無畏布施”(給予別人勇氣)、“方便布施”(給予別人以方便)、“智慧布施”(給予別人以智慧)。同理,中國的慈善事業的引領者,也在以自己的勇氣、智慧,找出中國慈善升級發展的方向所在,為公眾、政府參與慈善搭建可行的路徑,提供種種方便。 隨著中國的慈善機制的成熟,中國公民慈善理念的提升,慈善不再是財力的單純比拼,更注重的是慈善智慧、慈善意愿、慈善方便,強調慈善的在地性、可參與性,以及慈善的可持續性發展,吸納更多的公民進入慈善軌道中,爆發“合眾為一”的力量。 而第三屆“CCTV慈善之夜”的理念正是“致敬中國慈善踐行者,關懷中國慈善受助者,引領中國慈善發展方向,構建中國慈善發展方向”。表彰不是重復過去,而是為了尋找未來。這方面,“年度慈善人物”承擔著更大的責任,以積極探索中國慈善專業化、精細化的發展方向。 路在何方?路在腳下。中國的慈善人當有所為,發現慈善理念與現實的最佳結合點,找到最能贏得公信的實踐模式發力,驅動更多“身邊人”參與到慈善中來,實現“方便布施”。 上一篇: 為什么說浙大校慶公告的文言文不合格?
|